近日,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在模拟法庭成功举办第十一届校园创新大赛院赛。活动以深化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创新实践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目标,吸引2025级全体学生到场观摩学习,共赴一场思维碰撞与实践探索的盛宴。
本次院赛历经层层筛选,八支优秀团队脱颖而出,跻身答辩环节。其中包括研究生“错案追究终身制对案件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分级评估,一库双轨”“破障前行:精障康复与乡村发展融合之旅”“文以载道”“意义疗法:介入社区困境老人生命价值建构研究”“法润乡土”“青春迷途:未成年人新型毒品风险的‘四维诱因’模型构建与验证”七支团队,以及本科生“法护红韵▪艺润基层”团队。答辩现场,各团队紧扣项目主题展开深度陈述,既展现了对前沿领域的敏锐洞察,也彰显了青年学子的创新思考。选手们凭借详实的行业调研数据、严密的论证逻辑和典型的场景化案例,生动分享了在交叉学科融合、民生需求响应等方面的创新方案与落地经验,赢得现场阵阵好评。
“法护红韵▪艺润基层”团队的隋涵宇、曾子凡融合法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红色启蒙、非遗焕彩等调研,发现红色传承断层、非遗融合浅层化等问题,提出对策,并展望扩大调研与本土化赋能助力红色文化传承。
 
“错案追究终身制对案件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团队的乔青莹以烟台市法院为考察对象,研究错案追究终身制对案件质量的影响,护当事人权益、优化法官履职环境、为司法改革提供参考。
 
“分级评估·一库双轨”团队的赵绪涵针对我国精神心理疾病高发的现状,构建“分级评估·一库双轨”模式,通过精准深度干预与广泛社会支持双轨并行,助力社区精神康复精准化治理与多元共治。
 
“破障前行:精障康复与乡村发展融合之旅”团队的王若曦聚焦精障康复与乡村发展融合议题,结合多地实践案例,剖析“农疗+社区”等融合模式,反哺乡村产业与治理,提出联动机制、人才培育等对策,为双向赋能提供路径。
 
“文以载道”团队的杨景亮以招远市大户陈家村为样本,构建“七乡七文”框架,通过文艺、文旅等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开展调研、培育“七乡使者”,获烟台立项支持,助村民增收,还形成可复制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路径。
 
“意义疗法:介入社区困境老人生命价值建构研究”团队的刘佳聚焦意义疗法展开研究,以存在主义为基础,核心是引导个体探寻生命意义,应对“存在挫折”,阐述通过创造与工作、爱、直面苦难三种途径寻获意义,兼具心理治疗价值与人生哲学指导意义。
 
“法润乡土”团队的戴淑静扎根乡村,开展普法调解,以法治推动乡村治理,践行“枫桥经验”,展现基层法治工作者护民润乡的担当。
 
“青春迷途:未成年人新型毒品风险的‘四维诱因’模型构建与验证”团队的张明钰基于粤赣鲁三地禁毒工作者访谈,构建“四维诱因”模型。研究指出当前未成年涉毒呈低龄化、女性比例上升等新特点 并针对性提出强化家庭监护、加强网络监管等对策。
 
此次大赛不仅是创新思维的集中碰撞,更是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历练。盈科法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引导学子将个人专业梦想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专业成长中锚定时代需求、融合实践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期待同学们以大赛为新起点,在创新之路上勇毅前行,用青春智慧与实干精神书写更多精彩篇章,学院也将持续营造浓郁创新氛围,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撰稿:麻煜涵 初审:邓莉新 复审:孔雪 终审:靖波)